您好!欢迎来到本地便民网——凤凰县领先生活信息门户!
关注我们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
手机版
手机扫描直接访问
统计信息

[民俗民风] 傩面具——牛神、鸡神、山神一把圆凿的鬼斧神工

[复制链接]
默笙墨可 发表于 2015-5-29 12:19:1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湘西生活论坛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x
    傩面具是湘西少数民族酬神、驱鬼时常用到的舞蹈面具,佩戴之人如人神之间的使者,有沟通彼岸的意义。  
    在泸溪,即使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傩面具的雕刻也陷入艰难境地。
 一方面,傩文化的式微,很少再有傩戏班子出来唱戏。一方面,雕刻师傅已步入高龄,生存艰难。

970faaeaffe828c7377ce2973f4cf34c.jpg   

    如今年已67岁的梁铁,5月21日,我们步入其家时,这位独眼老人看起来不像一个傩面具雕刻大师。
  傩面具,用来还愿、跳乡、驱邪、祭祀。

95b136b7ebe99994bd088762a849ae83.jpg   

     梁铁住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岩溶台地,名五里坪,距离县城还要2个小时车程。
  5月21日,太阳毒辣,我们开车进入这个苗人聚居的村子,木头房子已经少见,很多新起的2层洋楼,贴着棕色或白色的瓷砖,直头愣脑地与周围积满水的稻田很不协调。MeV潇湘晨报网
  梁铁是泸溪县有名的傩面具雕刻大师,大奖拿了无数,生活一直没有改观。进村子,左拐,沿着一条排水渠,上了两个台阶,是梁铁的家。一个敞开的院子内,梁铁披着件白色短褂,裸着肚子。
    梁铁的房子很破旧,四壁用砖头替换了木头,雕面具的工作室是用空心砖垒起来的两间厢房。左边一间放着桌子,上面摆着一个未上色的猴神面具,墙壁上挂着一排傩面具,从左至右分别是“先锋”、“羊神”、“牛神”、“鸡神”、“洞神”、“山神”,这些造型夸张、口张目瞪、青面獠牙、张牙舞爪的各路神仙,是苗族“还愿”、“跳乡”、“驱邪”、“祭祀”仪式中需要用到的面具。
  梁铁所在的兴隆场镇五里坪地处“盘瓠苗”腹地,境内“巫风鬼气”甚重,兴隆场上行10公里为瓦乡人居住的岩头河村,每年农历九月九都要举行一次“跳乡傩”,系当地群众自发,由村里有钱人“扛头杠”。
 “跳乡傩”程序复杂,内中需要请“傩公”、“傩母”等36堂傩神,由36名未婚男子戴面具,跳傩舞,场面杀气腾腾,叱咤风云,有如苗家祖先蚩尤战黄帝时的重现。
  也正是泸溪、古丈、永顺等湘西一带苗寨信奉巫术的缘由,祭祀舞蹈中对傩面具的需要,催生了梁铁早年学习雕面具的念头。

    唱傩戏、雕傩具,凿子经常刻在他的手上
  梁铁的父亲就是唱傩戏的,去世前一直在泸溪县境内“赶场”,“一唱可能就是四五天”。梁铁幼年就对傩戏很入迷,尤其是面目狰狞的面具。当时,兴隆场集镇上有位傩面具雕刻大师——李楚汉,每逢赶集,梁铁都去集镇上看傩面具,回来也“照葫芦画瓢”,自己摸索雕刻技艺。
  1972年,为了维持家庭开支,梁铁在埔市镇氮肥厂找了份工作。梁铁先后育有3子,其弟在20岁心肌梗死,死掉之后,有一独子交给梁铁照顾,“家里经常揭不开锅”。1984年埔市开设工艺美术班,梁铁得以在单调的生产劳动后继续学习傩面具雕刻,当时工艺美术班请的老师就是李楚汉、李卫国。
  最初在练习雕刻的时候因为掌握不了凿子的力度,经常刻到手上,鲜血直流,今年已67岁的梁铁回想那段岁月,手上还有几条清晰的伤疤。
 后来李楚汉年事已高,回兴隆场养老,梁铁不惜利用假期,徒步35公里回兴隆场镇继续请教,因此得到李楚汉的真传,在泸溪傩面具雕刻市场上也开始崭露头角。
  1985年他的傩面具随湘西民族民间工艺艺术团东渡日本展出并获奖。1991年,“傩戏面具”获“湖南国际烟花——湖南民间传统工艺新作展”二等奖。作品《雷公》《雷神》等16件傩面具入选湘西州委、州政府和上海市文联主办的“湘西风情——书法美术摄影民族民间工艺展”,并赴上海展览。
  小有收获后却偏遭不幸。1992年,梁铁在埔市氮肥厂施工,用铁钎铲排管,排管碎片溅到右眼球,导致失明,成为半个瞎子。那个时候的他情绪跌到谷底,从事雕刻工作一只眼睛很难看清。而且,嘲笑随之而来:“独眼龙也想搞雕刻?”
  时至今日,他的右眼球彻底瘪了下去。5月21日,在院内2间空心砖搭建的厢房内,他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们演示傩面具的雕刻技艺,一只眼睛,再加上眼花,身体还算健朗,但手上的动作明显慢下来不少。
 

ee766b1716a38542c69415dc8d15ce97.jpg

24bf4d6c4650d8962d353033ae500cb5.jpg

abcb57928533f4cc2e7b19bec1069b7f.jpg

c0f98b310897bc854e89dc626b2a646f.jpg

94857b2b5456c4b3150bf837a05038bd.jpg

工序
  雕成一件傩具,至少五天
  一、准备工具:斧头圆凿等
  有斧头、圆凿、平凿、方凿、尖凿、三叉凿、斜口凿、锯子、砂纸、清漆、桐油棕、麻等。MeV潇湘晨报网
  面具上的颜料,在解放前都是矿物质调制,且比较单调,只有土黄、土红、石绿、白粉等,目前可以用市场卖的丙烯颜料代替。
  二、选个好材:上等桐木
  梁铁雕的傩面具,都是选用上等的桐木。选择桐木的原因,一是此木材质较轻,二是湘西苗寨有种植桐木的历史,桐木在本地有“油大王”的美誉,其籽可榨油,是木材外层主要涂料,可以防潮、防蛀。数量较多,砍伐起来也方便。
  好的桐木,要求表面无疤痕,砍回来需要风干,备用。梁铁居住的木头房子背面贮存了十几根桐木。
  三、画造型的鼻梁和眼线
  西厢房的一台桌子上,梁铁首先用斧头把圆木分半,砍平剖面,从弧面开始雕刻。一般而言,雕刻前,可以将自己想雕的造型画在纸上,作为参考。然后用毛笔蘸墨水,在桐木弧面上画出中线,即鼻梁和眼线。
  “天神偏上,畜神取下,地神定中”,梁铁说,这是按照神像的等级制度传下来的规矩。
  四、砍出形状,雕出五官
  中线确定后,用斧子砍出大体形状,再根据人物五官的需要使用不同的雕刻工具。如额头、嘴、颧和双眼、鼻子、双耳等部位需要凿子来解决,脸部的凹凸感用平凿体现,最后根据面部的形状挖掉背面的多余木料。
  五、用凿子细雕出眼睛
  粗刻完成后,再用凿子细雕,“粗雕从鼻子开始,细雕一般从眼睛开始”,“眼睛最能传神”,梁铁说。纵观这些挂在墙上的神像,一个个眼睛突出眼眶,全部外露,眉毛有好几种形状,“鸡神”、“山神”用的是火眉,“洞神”的眉骨较高,“牛神”的眉毛是3条细线组成的波纹状。各路神仙的鼻子倒是差不多,差异又出现在嘴上,除“鸡神”是模仿的尖嘴外,其他大多口大张、露出4颗獠牙。
  六、水中煮面具,晒干后打磨
  处理完这些细节后,一般还要把面具丢到水里去煮,目的是防虫和脱脂,也可防止以后开裂。MeV潇湘晨报网
  待晒干后,再用明火烧掉表面的毛刺,然后用砂纸一遍一遍打磨,先用粗砂,再用细砂,直到面具表面光滑、锃亮为止。
  七、给面具上色,沾上粗麻编成的毛发
  至此,雕刻部分基本完工,一副造型夸张的傩面具基本成型,最后就是给这些面具上色、沾上毛发,其中毛发是粗糙的麻编织而成的。这些年,因为技术的提高,梁铁更偏向于雕刻原木,体现桐木纹理的本来面目,原木的颜色也更能体现刀工。
  普通的傩面具为了体现造型的夸张与狰狞感,颜色也是很必要的。尤其是红配绿、红配黑这种具有强烈反差的颜色,如在傩面具中占有重要地位的“鸡神”,面目鲜红,眉毛与面颊皆黑色,与其粗犷的火眉、尖嘴巴形成的狰狞面目,极其吸引人眼球。
  一般而言,一件傩面具的雕刻至少需要5天的时间。也有个别个头出众的,需要投入一周的时间,如挂在东墙上的另一尊鸡神,个头大出别的神像两倍,足足雕了8天时间完工。
   

    传说
  十二尊傩面,形似十二尊土地神
  鸡神在傩面具中占有重要位置,是因为在“还傩愿”“跳乡”等酬神、驱邪活动中,鸡血是必用的道具,一般都是压轴出场。根据所唱傩戏的不同,出场的傩面具形象也不一样,梁铁说,一般一堂傩戏需要12、14、16、18、24或者36个傩面具不等。
  为什么会出现以这些家畜、野兽为面目造型的傩面具?根据梁铁的解释,最常见的12尊傩面:鸡神、牛神、猴神、洞神、山神等,其造型,源于苗族一个有意思的传说。
  当年雷公、雷母在太上老君那里学法,二人产生了感情后就私奔了。梁铁说,太上老君就派十二个土地神去追。追到一个天桥,二人无法逃脱,雷母就想到一个办法,以激将的口气,说十二大弟子怎么道法高强,自己不能望其项背,今日如果砍掉头颅,跳进河里洗澡,安然无事,他们二人就跟着回去向师傅请罪。
  十二人果然信了其言,雷母趁他们下河洗澡之际,将头颅偷走,放在锅里煮烂了,十二人上来后,分辨不出自己的头,没有办法,就跟着雷公雷母四处游荡。沿途看到牲畜,就将其头颅砍下来,后来此十二人来到苗寨,成为此地保护神,最初的傩面具造型就是从这里出现。
  而且经过时间的篡改,这些面目狰狞的守护神,各自被赋予了不同的神谕,如狗神代表忠贞,蛇神代表机智,牛神代表体健,鼠神代表繁殖能力强等。
  神话传说,不足为信,但在区域环境封闭的岩溶山地里,对鬼神的信仰还在大部分的苗寨中起作用。如兴隆场镇,在梁铁年少时,曾有一段关于洞神的传说。
  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出现在黄家坪村口,喜欢逗村里的孩子开心,常常以鸡腿诱惑之。但大人看到的却全是蛤蟆腿,便前去阻止。一个家长长点心眼,趁老人不注意,在拐杖上涂抹石灰,发现老人夜间回到洞穴中,就不见了,大家纷纷猜测是洞神。不知凶吉的黄家坪人相继阻止孩子与洞神交往,后来洞神发怒,黄家坪人口凋敝,逐渐消失,至今无人居住。
  这也是兴隆场周边苗寨,不时举办傩戏酬神的部分原因。
 


    传承
  “傩戏没人唱,傩面具也难再雕下去”,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,鬼神信仰在民间也逐渐失去了市场。傩戏的减少,直接影响着梁铁的收入。从去年起至今,他尚未卖出一个面具。
  以前一个面具可以卖到200多元,现在涨价到400元,一直无人问津。“傩戏没人唱了,傩面具也难再雕下去”,梁铁说。
  其实,以雕刻傩面具为生,即使在梁铁的年少时代,也难养活一个家庭。一个傩面具在使用过程中,寿命还是很长的,而且兴隆场镇并没有多少傩戏班子。
  从事傩面具雕刻,更多的还是对于傩文化的爱好,以及作为苗家人,梁铁认为,自己有必要认真沿袭这门技艺。
  梁铁前后收了一批徒弟,多是奔着雕菩萨去的,手艺学成后,可以为寺庙雕刻佛像,而且酬劳不菲。相比毫无实用价值的傩面具,更容易找到活路。
  除傩戏会用到傩面具外,一般在苗寨很少有人会以面目狰狞的傩面具作装饰,“除非是家庭遭灾了,买一个放在门楣上驱邪”,梁铁说。
  5月21日离开前,我跟梁铁坐在他那2间工作室的屋顶,眺望整个五里坪,与正在水田里插秧的村民有一段没一段地搭腔。梁铁时不时陷入沉默,深陷的右眼球藏在老花眼镜后面。他说自己一生坎坷,活到这把年纪,做了一辈子农民,面对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,最好的心态,就是甘于清贫。
  年纪越大,他的性格越像屋里墙上挂的面具,沉默、寡言,让人无法理解,却又意味深长,带有几分神秘感。最终,他将与那些式微的傩巫文化一起,封存在正在凋敝的乡土世界里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注0

粉丝0

帖子69

发布主题
  • 资讯·新闻·生活信息
  • 快扫一扫关注我们
  • 关注有好礼,千元礼券任性送